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里,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再次回荡,十几名身着白色击剑服、头戴护面的孩子正手持花剑,在剑道上敏捷地移动、突刺,场边,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注视着他们的身影,眼中带着欣慰:“看到孩子们重返剑道,享受运动的纯粹快乐,这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重回剑道的孩子们
“我太想念这里了!”10岁的小学员张明轩刚刚结束一场练习赛,气喘吁吁却掩不住兴奋,他已经练习击剑三年,中间经历了长达数月的训练中断。“回来训练的第一天,我差点忘记怎么持剑,但现在感觉完全回来了!”
像张明轩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随着北京市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全面恢复,各击剑俱乐部和培训机构的报名人数出现了显著增长,据北京市击剑协会不完全统计,近三个月来,青少年击剑学员人数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5%。
“这不仅是一项运动的恢复,更是孩子们身心健康全面复苏的信号。”王钰表示。
击剑运动的独特价值
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已经在击剑领域工作了十五年,她认为,击剑运动对青少年成长有着独特价值。
“击剑被称为‘移动的国际象棋’,它不仅是体能的锻炼,更是智力与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王钰解释说,“练习击剑需要孩子们在瞬间做出判断、制定策略,同时培养礼仪、尊重和自律。”
12岁的李思雨对此深有体会,练习击剑四年的她发现,这项运动帮助她在学业上也更加专注。“击剑教会我在压力下保持冷静,面对强手不畏惧,这些在考试时也很有用。”
科学训练与快乐体验并重
随着学员们重返训练场,北京市击剑协会专门制定了针对性的训练方案,王钰介绍:“我们强调循序渐进,避免急于求成,首要目标是让孩子们重新享受击剑的乐趣,而不是立即追求竞技成绩。”
各俱乐部采取了小班化教学,增加了更多游戏化训练元素,在朝阳区的这家俱乐部,教练们设计了“勇士闯关”、“剑客对决”等趣味性强的训练项目,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恢复体能和技能。

“我们特别注意孩子们的心理状态。”王钰强调,“有些孩子回来后会有恐惧心理,担心自己技能生疏或者被超越,我们鼓励教练们多给予正面反馈,营造支持性的氛围。”
家长观念的积极转变
王钰观察到,近年来家长对青少年参与击剑运动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过去很多家长更关注比赛成绩和证书,现在他们更重视击剑带给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王钰说,“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体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获取技能。”
家长刘女士的儿子练习击剑已有两年,她表示:“我不在乎他能否成为冠军,我看到的是他通过击剑变得更加自信、专注,学会了如何优雅地赢,也学会了如何有尊严地输。”
击剑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北京市击剑协会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青少年击剑人口持续增长,目前全市有近百家击剑俱乐部,常年参与击剑训练的青少年超过万人。
王钰介绍,为促进击剑运动普及,协会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击剑进校园”计划、社区体验日活动和初级教练员培训项目,这些努力使得击剑运动逐渐从“小众精英”项目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
“我们正努力打破人们对击剑的刻板印象,它不是昂贵或高不可攀的。”王钰说,“现在有很多普惠型的击剑课程,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这项优美的运动。”

展望未来,王钰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推动青少年击剑事业的发展,重点放在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提高教练员水平和举办更多适合不同水平学员的赛事活动。
“我们计划推出北京市青少年击剑联赛,分为竞技组和兴趣组,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王钰透露,“我们也将加强与国际击剑组织的交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这个春意渐浓的季节,北京各击剑馆里的训练热潮正在持续升温,孩子们在剑道上奔跑、交锋的身影,成为城市体育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最终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击剑带来的快乐。”王钰最后说,“当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我们知道,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击剑不只是一项运动,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培养下一代面对挑战勇气的绝佳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