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中国篮球协会日前正式向所有CBA俱乐部发出通知,邀请各俱乐部基于对球员竞技状态、能力特点及未来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估,推荐优秀运动员进入新一届中国男篮国家队的考察范围,核心目标直指即将于2025年举行的男篮亚洲杯,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男篮在经历国际大赛的洗礼后,正以更加开放、协作和系统化的姿态,开启新一个奥运周期的组建与备战工作。
此次推荐工作并非简单的意向征集,而是中国篮协构建新型“国家队建设共同体”的一次实质性尝试,通知中明确,各俱乐部需为推荐的球员提供详尽的评估报告,内容涵盖球员在本赛季CBA联赛及过往国际比赛中的技术统计数据、战术执行力、心理抗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多个维度,这要求俱乐部管理层、教练组乃至队医团队共同参与,形成一份立体化的球员画像,为国家队教练组的遴选工作提供远超以往数据面板的深度参考,中国篮协此举,意在将最熟悉球员日常训练和比赛状态的俱乐部力量,深度整合进国家队人才选拔体系,以期减少人才遗漏,实现优中选优。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选材模式的转变,背后折射出中国篮协管理思维的深刻变革,过去,国家队人选多由篮协和主帅团队直接圈定,俱乐部更多处于被动配合的位置,主动邀请俱乐部推荐,不仅是对俱乐部在球员培养方面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认可,更是希望能够借助俱乐部的专业视角,发现那些可能在有限国家队集训中未能完全展现、但却具备特殊战术价值或巨大潜力的球员,尤其是在三号位、四号位等关键位置上,寻找具备持球进攻能力、稳定外线投射和出色防守机动性的锋线球员,已成为提升国家队整体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各俱乐部的“本土智慧”有望为此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此次选材的焦点,无疑将集中在几个核心群体上,那些已经成为国家队中流砥柱的球员,如周琦、王哲林、胡金秋等内线核心,以及赵睿、赵继伟等后场指挥官,他们的经验和能力仍是球队的基石,预计将继续获得征召,是正处于快速上升期的年轻才俊,例如在联赛中展现出强大得分爆发力的张镇麟、曾凡博等锋线球员,以及徐杰、姜伟泽等风格鲜明的后卫,他们的活力与冲击力,是国家队实现新老交替、保持长久竞争力的关键,一些在本赛季CBA联赛中表现异常出色、数据亮眼,但此前国际大赛经验相对欠缺的“黑马”型球员,也极有可能通过俱乐部的强力推荐,进入国家队教练组的视野,迎来职业生涯的重大突破。

这一政策在CBA各俱乐部中引发了积极反响,多家俱乐部负责人表示,将认真履行推荐责任,本着对中国篮球事业负责的态度,公正、客观地提交推荐名单,南方某俱乐部总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这给了我们一个直接参与国家队建设的通道,我们更了解自己球员的特点和成长轨迹,能够帮助国家队发现那些可能被忽视的闪光点,我们会组织技术团队进行专题讨论,确保推荐的每一位球员都经得起考验。”也有教练指出,此举有助于增强俱乐部与国家队的协同性,使国家队战术体系的构建能够更好地与球员在俱乐部的打法特点相衔接,减少磨合成本。
将目光投向即将到来的男篮亚洲杯,其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亚洲篮坛最高级别的赛事,亚洲杯不仅是争夺地区荣誉的战场,更是检验球队实力、发现问题、锻炼新人的重要平台,在2022年亚洲杯上,中国男篮因伤病等因素影响,战绩未达预期,这使得此次备战更添一份紧迫感,面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大洋洲劲旅的持续强势,以及伊朗、韩国、日本等传统对手的虎视眈眈,中国男篮必须组建一支兼具高度、速度、投射能力和顽强防守意志的队伍,新一届国家队的组建质量,将直接决定球队在亚洲杯上能走多远,并为后续冲击2027年篮球世界杯和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奠定基础。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篮协此次广开荐贤之路,是迈向“大国家队”体系建设的关键一步,它有助于打破以往可能存在的信息壁垒和选材路径依赖,营造出国家队与俱乐部之间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氛围,这也对国家队主教练及其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在纷至沓来的推荐材料中,精准识别哪些球员能够无缝融入国家队的战术体系,并形成良好的化学反应,最终的名单确定,将是对教练组选人眼光和构建团队能力的巨大考验。
展望未来,随着各俱乐部推荐名单的陆续提交,中国篮协和国家队教练组将进入紧张的评估与筛选阶段,预计在CBA赛季结束后,新一期国家集训队名单将正式公布,并随即投入封闭集训和热身赛,中国男篮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一次,从选材开始,便汇聚了整个中国篮球界的力量与智慧,所有人都在期待,一个更加团结、更具活力、更有战斗力的中国男篮,能够在2025年亚洲杯的赛场上重新证明自己,吹响重返亚洲之巅的号角。





